欢迎浏览3+证书高职高考信息网

广东省高职高考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高职高考

高职高考

高职高考古文解读丨《岳阳楼记》赏析

admin_su2022-06-16 16:32:58高职高考975来源:高职高考信息网

一 结构内容分析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缘起。

 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突然笔锋一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二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

答:“进”是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做官”。

“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6、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7、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8、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答: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

广东星华教育网课线上教学为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的学生提供了高职。高考数学套餐在这个套餐中除了视频学习讲义学习之外,广东星华教育高职高考还为学生提供班主任全天候管理以及教师的答疑与辅导教师会在在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周末与学生进行班级的实时交流。